求明初服饰文化

定陶服装定做-定陶服装厂哪里招工

关键词:服饰文化特征;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个社会和时代进化的晴雨表。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明朝中后期的服饰从生产、供销到消费诸环节都发生了与传统生活方式迥乎不同的异动倾向,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本文试就此略作探析。

一、僭礼越制的突破性

服饰不仅仅具有穿着打扮的实用价值,在封建社会还是一个人社会地位、贵贱尊卑的标志。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倡“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荀子·王制》),西汉时贾谊又详细阐述了“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新书》卷1)的意义,因此这个原则一直根深蒂固萦结于历代帝王的思想之中,“易冠服”几乎成了每一个创业继统之君安邦定国最重要的政治措施之一。所谓“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1]其文化意蕴就正在此。

洪武元年(1386)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伊始,就下了一道“悉命复衣冠如唐制”的诏令,对全国官民百姓衣冠服饰的形制、质地和颜色都作了严格规定:士民皆束发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丝、绫罗、绸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2]

两年后朱元璋觉得四带巾不尽完善,“复制四方平定巾颁行天下,令士人吏民咸如式制服之”[3];又令“男女衣服并不得用金绣锦绮丝绫罗,止用绸绢素纱,首饰、钏镯不得用金玉珠翠,止用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钱装饰,违者罪之”[4]。洪武五年(1372),“令民间妇人礼服惟紫,不得金绣,袍衫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洪武六年(1373),“令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官吏)未入流品者同;庶人帽不得用顶,帽珠止许水晶、香木”[5]。为了确保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洪武十三年(1380)颁布的《大明律》特设“服舍违式”条,对于越级使用服饰的行为作出严厉惩处:“若常服僭用锦绮、丝、绫罗、彩绣……及将大红销金制为帐幔、被褥之类,妇女僭用金绣闪色衣服、金宝、首饰、镯钏及用珍珠绿缀,衣履并结成补子盖额缨络等件,倡伎僭用金首饰镯钏者,事发,各问以应得之罪(按即有官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无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长),服饰器用等物并追入官。”[6]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又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至此,明代服饰制度基本成型,其规定之严密,范围之广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交待朱元璋的服饰制度,是因为这些繁缛苛刻的规章建构起了明初等级森严的政治体系,建构起了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服饰文化氛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7]大明国有其制,不独农工商不敢混冒;虽官为郡丞郡,非正途出身亦不敢服(儒服)。[8]

其便服,自职官大僚而下至于生员,俱戴四角方巾,服各色花素绸纱绫缎道袍。其华而雅重者,冬用大绒茧绸,夏用细葛,庶民莫敢效也;其朴素者,冬用紫花细布或白布为袍,隶人不敢拟也……其市井富民,亦有服纱绸绫罗者,然色必青黑,不敢从新艳也。[1]

这种文化氛围的突出特征是单调、保守、拘谨、呆板,而明朝中后期服饰的“去朴从艳”、“僭拟无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明初以来的礼法道德秩序,则是其最重大的社会意义所在。

自明中叶以降,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富商大贾不再甘于礼制的约束,凭藉财势恣意享乐,一掷千金在所不惜,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风尚的嬗变。这股风潮滥觞于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时期,如湖北安陆府在成、弘以前,“俗椎鲁少机械”,“衣无绮纨之饰”,此后则“声名渐辟,文物转盛,生齿繁多,机心猬起”[9]。

浙江新昌县在“成化以前,平民不论贫富,皆遵国制,顶平定巾,衣青直身,穿皮靴,鞋极俭素;后渐侈,士夫峨冠博带,而稍知书为儒童者,亦方巾彩履色衣,富室子弟或僭服之”[10]。其它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绮靡之服,金珠之饰”[11]。不过当时商品经济不太发达,传统的生活程式仍占主导地位,少数人的标新立异尚未对整个社会风尚构成强烈的震荡。作为商品经济新时代的开始,或者说具有改变传统社会生活模式性质的风俗变迁,是从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年间开始的,万历(1573-1619)时臻于极盛,明末仍有余流。入清以后一度中折,经过清初的休养生息,“康乾盛世”又故态复萌。

早在弘、正之际,礼科都给事中周玺(?-1508)就上疏指出:“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丽奢华,彼此相尚,而借贷费用,习以为常……首饰则滥用金宝,娼优下贱以绫缎为绔,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虽蒙朝廷禁止之诏屡下,而民间僭用之俗自如。”[12]著名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也说:“今商贾之家,策肥而乘坚,衣文绣绮……其富与王侯埒也。”[13]扬州商人资本雄厚,更是“无不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饰舆马及诸摊钱之戏。”[14]著名学者顾起元(1565-1628)还以其亲身见闻概括了南京的风尚变迁:“正、嘉以前,南都风尚厚为醇厚……军民以营生务本、畏官长、守朴陋为常,后饰帝服之事少,而买官鬻爵、服舍亡等、几与士大夫抗衡者,百不一二见之;妇女以深居不露面、治酒浆、工织为常,珠翠绮罗之事少,而拟饰倡妓、交结绀媪、出入施施无异男子者,百不一二见之。”[15]但是正、嘉以后的变化,如同风云际会瞬息万变,他借用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今京师贵戚,衣服、饰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之甚矣。”进而感慨“近日留都风尚往往如此,奢僭之风在闾左,富户甚于缙绅”[16]。连山东博平县这样的小城,也是“至正德、嘉靖间而古风渐渺……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纱裙细绔”[17]。郓城百姓在正德、嘉靖前老实敦厚,易于治理,此后却“竟尚奢靡,齐民而士人之服,士人而大夫之服……胥隶之徒亦华侈相高,日用服食拟于市宦”[18]。江西永丰县从前“男子惟绸布土缣,富者间衣文绮,以袭以布,谓之衬衣,士非达官,员领不得辄用丝,女子服饰视贫富以为艳朴”,但嘉靖中叶却是“不以分制,而以财制,侈富逾节者亦既多矣”[19]。同时的南直隶六合县也是“皆高帽大袖,履舄无等,妇女高髻长衣短裳,珠绮之饰颇侈僭”[20]。南通州在弘治、正德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士大夫家居多素练衣、缁布冠,即诸生以文学名者,亦白袍青履游行市中,庶氓之家则用羊肠葛及太仓本色布,此二物价谦而质素,故人人用之,其风俗俭薄如此”,但万历时“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缣、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下逮绔袜,亦皆纯采……向所谓羊肠葛、本色布者,久不鬻于市,以其无人服之也。至于驵会庸流、幺么贱品,亦带方头巾,莫知厉禁。其徘优隶卒、穷居负贩之徒,蹑云头履行道上者踵相接,而人不以为异”[21]。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丝帛不衣,不金线不巾,不云头不履”[22]的现象:在南直松江,“奴隶争尚华丽”,“女装皆踵”,“大家奴皆用三穰官履,与士宦漫无分别”[23];在河南内丘,“门快舆皂无非云履,医卜星相莫不方巾”[24];在福建福安,“方巾盈路,士大夫名器为村富所窃,而屠贩奴隶亦有着云履而白领缘者”[25]……检阅明朝中后期史籍,类似事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所以万历时曾任吏部尚书的张瀚(1513-1595)这样总结说:“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7]准确明了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服饰方面的心态,成为今人研究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的不刊之言。

这种公然的僭礼越制居然成为“人不以为异”的社会风尚,除了富商大贾的兴风作浪之外,具有特别身份的士大夫阶层的攀比、竞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时人把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归结于“豪门贵室,导奢导*”,[23]“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26]。如内阁首辅张居正(1525-1582)政治上锐意改革,生活上却极尽奢靡,“性喜华楚,衣必鲜美耀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一时化其习,多以侈饰相尚”;工部郎徐渔浦,“每客至,必先侦其服何抒何色,然后披衣出对,两人宛然合璧,无少差错”[27]。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般市民也竞相以奢侈,“服舍违式,婚宴无节,白屋之家,侈僭无忌”[28],终于蔚为一代时尚,向明初确定的礼法道德秩序展开了猛烈的冲击。

朱元璋曾对全国官民百姓衣冠首饰的式样作了明确规定,但明朝中后期的服饰却是新式新制,变幻莫测,已大大冲决封建网罗,详见下文。

朱元璋曾严厉禁止官民百姓服饰僭用龙凤纹,违者,“官民各杖一百,徒三年;工匠杖一百,连当房家小起发赴京,籍充局匠”[6](洪武八年三月,“智勇超迈”、战功显赫的德庆侯廖永忠甚至因僭用龙凤纹而被赐)。酷肖龙袍的蟒衣(少一爪),只有内阁大臣受皇恩赏赐才有资格穿着,佩玉腰带则只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才能享用,违者比照僭用龙凤纹拟断。但在明朝后期,“内官衣蟒腰玉者,禁中殆万人,而武臣万户以上即腰金,计亦不下万人。至于边帅缇骑,冒功缴赏,腰玉者又不知其几也”[29],甚至连小小的八品官也“皆僭系金带,衣麟蟒”[30]。当时人总结的“天下服饰僭拟无等者”有三种人:其一为勋戚,如散骑舍人不过八品芝麻官,却“皆衣麟服,系金带,顶褐盖”;附马庶子按例当为庶民,然“其衣亦如勋卫,而衷以四爪象龙”。其二为宦官,“辄衣似蟒、似斗牛之衣,名为‘草兽’,金珠晃目,扬鞭长安道上,无人敢问”;王府承奉“亦被蟒腰玉,与抚按藩臬往还宴会,恬不为怪也”。其三为妇女,“至贱如长班,至秽如教坊,其妇外出,莫不首戴珠箍,身被文绣,一切白泽、麒麟、飞鱼、坐蟒,靡不有之”[31],与公侯补绣毫无二致。

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文武百官视事办公的常服——团衫,其前胸后背均缀用金银彩线绣成的饰服,称为“补子”,其服遂名“补服”,以标识品级之高下。其中公、侯、伯、驸马绣麒麟、白泽(传说中能言、通达万物之情的神兽),文官一品绣仙鹤翩翩翱翔,二品绣锦鸡安然漫步,三品绣孔雀冲天着地,至九品则绣鹌鹑觅食草丛,未入流的杂职官绣练鹊。至于教坊司乐工,

其地位卑鄙,只能戴青色卍字巾,系红绿褡禣,常服则绿头巾,“以别于士庶”。教坊官由于“近墨者黑”,亦被视为“有溷清流”。然而这个严密的等级体系却在明朝后期被冲开了一个大缺口,“向闻教坊官绣补俱圆,其实正方,与朝臣无异,且亦衣练鹊如士夫”[32],甚至乐工的装束也是“进贤冠束带,竟与百官无异,且得与朝会之列”[33]。教坊司由于经常出入交际场中,完全突破了只许穿劣质衣服的禁令,“倡优服饰侈于贵族”[34],并领导着时装潮流,新式新制,世间争相仿效:“弘治、正德初,良家耻类,自刘长史更仰心髻效之,渐渐因袭,士大夫不能止。近时冶容,犹胜于妓,不能辨焉。”[35]“南曲衣裳妆束,四方取以为式”,特别是秦淮名妓的服饰,号称“时世妆”[36],更为世人所模仿。本来只能“戴明角冠,皂褙子”的贱民,如今却成了时装潮流的领袖,这当是明初肉食者们始料所未及的。

朱元璋曾严格规定庶民百姓只能“服浅色”,不得穿闪光锦绮,首饰不得用金玉珠翠。但在明朝后期,大红礼服“以为常服,甚而用锦缎,又甚而装珠翠矣……寝*至于明末,担石之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婢女出使非大红里衣不华”[37]。当是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7]的现象蔚然成风,国家律令被置若罔闻,“巾服违制之禁,视若弁髦矣”[38]。明朝政府的强权约束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已变得软弱无力,封建等级体系被彻底打乱,这是明朝中后期服饰变迁所蕴含的最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追逐时髦的流变性

明朝中后期服饰的变迁,大抵说来,质地由低廉朴素转向高贵华丽,颜色由浅淡单调转向鲜艳纷繁,式样由规整刻板转向新奇复杂,而且变换周期短促,极力追求时髦,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丰富多彩的发展时期。

以河南太康县为例,“国初时衣衫褶前七后八,弘治间上长下短褶多;正德初上短下长三分之一,士夫多中停,冠则平顶,高尺余,士夫不减**寸;嘉靖初服上长下短似弘治时,市井少年帽尖长,俗云边鼓帽。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者用罗绫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髻高寸余;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唯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多,髻高如官帽,皆铁丝胎,高六七寸,口周尺二三寸余”[39]。同时的福建建宁县,“男饰皆瓦笼帽,衣履皆丝,时改新样;女饰衣锦绮,被珠翠,黄金横带,动如命妇夫人”[40]。

万历初年的南直隶通州,“衣长,裙阔,领宽,腰细,倏忽变异,号为时样”[21]。尤其是东南都会南京,在这方面非常突出,“殊形诡制,日异月新”。仅一小小的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玉台巾、逍遥巾、华阳巾、四开巾、勇巾等名目,质地则有帽罗、纬罗、漆纱、马尾纱、龙鳞纱等品种,“至以马尾织为巾,又有瓦楞、单丝、双丝之异,于是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鞋子在以前只有云履、素履,万历时又有了方头短脸、鞋、罗汉革及、僧鞋等样式,“其跟益务为浅薄,至拖曳而后成步,其色则红紫黄绿亡所不有”[41]。而范濂(1540-?)根据亲身经历记载松江的服饰变迁,既显得真实可信,且可见其追逐时髦的势头似乎更在南京之上:余始为诸生,见朋辈戴桥梁绒线巾,春元戴金线巾,缙绅戴忠靖巾。自后以为烦,俗易高士巾、素方巾,复变为唐巾、晋巾、汉巾、褊巾。丙戌(万历十四年,1586)以来,皆用不唐不晋之巾……今又有马尾罗巾、高淳罗巾。男人衣服,予弱冠时,皆用细练裙褶,老者上长下短,少者上短下长,自后渐易两平,其式即皂隶所穿冬暖夏凉之服,盖胡制也。后改阳明衣、十八学士衣、二十四气衣,皆以练为度,亦不多见。隆、万以来,皆用道袍,而古者皆用阳明衣,乃其心好异,非好古也。绫绢花样,初尚宋锦,后尚唐汉锦、晋锦,今皆用千钟粟倭锦、芙蓉锦大花样,名四朵头,视汉唐诸锦,皆称厌物矣。罗·初尚暖罗、水围罗,今皆用湖罗、马尾罗、绮罗,而水围罗又下矣。其他纱绸,更易不可胜计。[23]

这里提到的忠靖巾,即忠静冠,系嘉靖七年(1528)特定的官员燕居冠戴,京官则七品以上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地方则各省方面官及府州县官才有资格使用,武官限都督以上,其余人等不得滥用。但是“嘉靖末年以至隆、万两朝,深衣大带,忠靖、进士等冠,唯意制用……朝家也曾设禁,士民全不知警”[42]。北直隶广平府也是“忠静之制,杂流、武弁、驿递、仓散等官皆僭之,而儒生、学子羡其美观,加以金云,名曰凌云巾”[34]。至于上文涉及的瓦笼马宗帽,又称瓦楞帽或瓦楞马宗帽,以马牛尾编结而成,范濂也记载了它在松江地区的流变:“瓦楞马宗帽,在嘉靖初年惟生员始戴,至二十年外,则富民用之,然亦仅见一二,价甚腾贵……万历以来,不论贫富皆用马宗,价亦甚贱,有四五钱、七八钱者。”[23]而万历中叶浙江海宁县的瓦楞帽仅“所值一二钱,虽丐者亦用”[43],逐渐走向普及化。

在这股追逐时髦的潮流中,有三种文化事象值得大书特写:一曰地域中心。以苏州为代表的吴中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服饰最为新潮,引起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关注,遂成为时代风尚播布的策源地。时人谓苏州“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44];“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45],以至于有“吴俗奢靡为天下最”的说法。这种地域扩散性对于明朝中后期服饰的变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全社会热衷穿着,刻意打扮,把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曰名人效应。古代名人多是一些风流雅致的士大夫,知识渊博,见闻淹洽,而且拥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生活上比较考究,往往想方设法追求较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所以很容易引起一般市民的崇尚。如著名文学家陈继儒(1558-1639,号眉公)惯于标新立异,“每事好制新样,人辄效法”,他所制戴的头巾被当时人称为“眉公巾”[46]。著名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在服装式样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别出心裁地穿起了一种用松江紫花布缝制的道袍,这种衣服本是当地的“送终之服”,但因为他是名人,人们非但不以为怪,反争起模仿,“一月而变国俗”,致使“布价骤高”[47]。这种对名人的仿效也促使明朝后期的服饰不断翻新,精益求精。

三曰妇势。古代妇女由于社交活动相对较少,抛头露头的机会一般不多,封建政府的清规戒律对她们的约束往往不易凑效,这就使得妇女服饰的争奇斗妍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而且往往不顾经济实力,竟尚虚荣。时称“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48],“男子僭于外,法可以禁止,妇女僭于内,禁有所不及,故移风易俗,于此尤难。原其始,大约起于缙绅之家,而婢妾效之,寝假而及于亲戚,以逮邻里。

富豪始以创起为奇,后以过前为丽,得之者不以为僭而以为荣,不得者不以为安而以为耻。或中人之产,营一饰而不足;或卒岁之资,制一裳而无余,遂成流风,殆不可复”[37]。这种风气的感染性极强,从南到北都普遍存在。

北直隶隆庆州“士民竟以华服相夸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饰”[49]。南京妇女服饰,“在首者翟冠,七品命妇服之,古谓之副,又曰‘步摇’。其常服:戴于发者,或以金银丝,或(以)马尾,或以纱;帽之有冠,有丫髻,有云髻,俗或曰‘假髻’”[50]。服装程式也很难墨守陈规,时间稍长就被淘汰,万历初年犹十余年一变,万历中叶就缩短为两三年一变,“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綦之工,无不变易”[51]。

至于松江妇女服饰的变迁则更为复杂,范濂记载说: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员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年少者用头木匝,缀以团花方块,身穿裙袄,袄用大袖员领,裙有销金拖。自后翻出挑尖顶髻、鹅胆心髻,渐见长员,并去前饰,皆尚雅装。梳头如男人直罗,不用分发,蝶鬓髻皆后垂,又名堕马髻,旁插金玉梅花一二支,前用金绞丝灯笼簪,两边西番莲俏簪,插二三对,发股中用犀玉大簪,横贯一二支,后用点翠卷荷一朵,旁加翠花一朵,大如手掌,装缀明珠数颗,谓之鬓边花,插两鬓边,又谓之飘枝花。耳用珠嵌金玉丁香,衣用三领窄袖,长三尺余,如男人穿褶,仅露裙二三寸。梅条裙拖、膝裤拖,初尚刻丝,又尚本色,尚画,尚插绣,尚推纱,近又尚大红绿绣,如藕莲裙之类,而披风、便服,并其梅条去之矣。包头不问老幼皆用,万历十年内,暑天犹尚马宗头箍,今皆易纱包头,春秋用熟湖罗,初尚阔,今又渐窄……以包头不能束发,内加细黑马宗网巾,此又梳装一幻,而闻风效尤者皆称便矣。[23]

其形色之诡异,名目之繁多,变换之迅速,并不亚于现代商品社会,明朝中后期服饰之追逐时髦的风尚于此可见。

松江妇女服饰男式化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男女服饰漫无区别的社会现象,与此相适应,有的地方则出现了男人服装女式化的风气:“嘉靖末年以至隆、万两朝……富贵公子衣色大类女妆,巾式诡异难辨。”[42]浙江桐乡县“自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丁未(万历三十五年,1607),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东南郡邑凡生员、读书人家有力者,尽为妇人红紫之服”。于是有冬烘先生套改唐诗来讥刺说:“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52]崇祯时浙江乌程县也颇为“佻达少年以红紫为奇服”[53]。这种“厌常喜新,去朴从艳”的行为,表明当时人们追逐时髦的风尚达到了极点,他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服装式样的更换和用料的华美,而千方百计寻求更加新奇怪异的刺激。甚至连偏远的四川洪雅县也是“妇女好为艳妆,髻尚挺心,两袖广长,衫几曳地;男子则士冠方巾,余为瓦棱帽,市井之人多以麻布为之,谓之凉帽,与有丧得同”[53],虽然怪诞离奇,却被奉为时尚。浙江湖州一带,“以前富贵家女妆止重金宝,今仍制巧样,金宝却束之不用,别用珠翠珊瑚奇巧等物”[54],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而南京尼姑虽遁身空门,却心系红尘,“衣服绮罗,且盛饰香缨麝带之属”[55],受世俗的影响亦自不浅,恰好应验了当时人的感叹:“习俗移人,捷于影响,甚可畏也!”[42]

由于社会风气普遍讲究穿着,一些经济实力并不富裕的市民也趋之若鹜,竟尚虚荣。杭州居民“服食器用月异而岁不同已,毋论富豪贵介,纨绮相望,即贫乏者,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7]。甚至连素以清操自命的寒士也免不了要追赶一番时髦:“布袍乃儒家常服,迩年以来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绸绢色衣,谓之薄华丽,而恶少且必从典肆中觅旧段旧服,翻改新制,与豪华公子列坐……上海生员,冬必服绒道袍,暑必用马宗布绿伞,虽贫如思丹,亦不能免。更多收十斛麦,则绒衣巾盖,益加盛矣。”[23]在这种风尚导向之下,如果有人跟不上时代潮流,就会受到别人的轻贱蔑视:“不衣文采而赴乡人之会,则乡人窃笑之,不置之上座。”[21]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迅速转换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主动积极地投入时代潮流之中。

三、审美情趣的世俗性

审美情趣是人类精神风貌的体现。任何服装的图案纹彩,都不仅仅是单纯的工艺手段,而总是寄寓着一定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服饰从商周时代起就显露出色彩有所象征、图纹有所寓意的民族风格。隋唐以前的服饰图案主要是模拟自然景物,最常见的纹饰有云朵、花鸟、几何纹、缠枝花等,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含蓄的审美情趣。

这种恬淡、宁静如同田园诗般的意境,在明朝中后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明朝中后期服饰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必然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明显的世俗性。

这个时期的服饰图案在色彩上讲究鲜艳浓郁,构图方式则趋于豪华繁缛,将若干种不同形状的图案拼合在一起,形成了许多寓意丰富的固定模式,直截了当地展示了世人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向往和追求的心态。

例如将芙蓉、桂花和万年青画在一起,称为“富贵万年”;将蝙蝠和云朵画在一起,称为“福从天降”;将鹭鸶和芙蓉画在一起,称为“一路荣华”;将骏马、蜜蜂和猿猴画在一起,称为“马上封侯”;花瓶里画三支长戟,叫做“连升三级”;金鱼配上海棠,叫做“金玉满堂”;莲花配上鲤鱼,叫做“连年有余”;麦穗、蜜蜂和花灯凑在一起,名曰“五谷丰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图案构思巧妙,含义隽永,名字优美,把长期积淀在中国古代民众心底深层的求祥和、祈富达的种种希冀,都化做了美观生动的图案再现于方寸之间,即使目不识丁者,也能理解其中的寓意,各取所需而又恰当地抒发了他们的寄托和情感[56]。

四、服装生产的商品性

16世纪的明朝中叶,尽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占统治地位,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促使社会生产各部门更加商品化。仅就服饰生产来说,从原料的种植到丝棉的纺织,以及成品的供销诸环节,都无不打上商品经济的烙印。

明代以前,中国传统的衣服用料是丝绸和葛麻,分别为上流社会和下层平民所使用。宋元以来特别是明初以来推广的植棉业,在明朝中后期趋于兴盛,“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57]。由于棉布具有产量高、纺织易、成本低、保暖性能好、结实耐穿等优点,而且印染缝制也简便易行,所以迅速成为最主要的服装原料。松江的小农以织布为业,日成一匹,投入市场的棉布竟数以万计,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号称“衣被天下”;浙江嘉善县居民“燃脂夜作,男妇或通宵不寐”地纺绩棉纱,“日可得纱四五两”,涓涓细流也汇成巨大数额,故当时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①[58]之谣。但当地的棉花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山东、河南的农田则大半植棉,向江南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料。时谓“中州沃壤,半植半棉,乃棉花尽归商贩”[59],说明其产品全部投入了市场,商品化程度是很深的。在江西铅山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原材料,有福建的大田生布,浙江的湖丝、绫缎,湖广的罗田布,嘉兴的西塘布,以及苏州青、松*江、南京青、瓜州青、连青、红绿布,松江大梭布、小中梭布,湖广孝感布、临江布、信阳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定陶布、福青生布、安海生布、吉阳布、粗麻布、书坊生布、漆布、大刷竟、小刷竟、葛布、金溪生布、棉纱、净花、子布、棉带褐子布、布被面、黄丝、丝线、纱罗、各色丝布、杭绢、绵绸、彭刘缎、衢绢、福绢,等等,琳琅满目,“皆商船往来货物之重者”[60]。创作于嘉靖末万历初的《皇都积胜图》,画面上反映了北京的“朝前市”不仅有布匹、绸缎、皮毛等服装原材料,而且还有衣裳、冠巾、靴袜等成品在鳞次栉比的货摊上出售。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署名“实父仇英制”的《南都繁会图卷》,也反映了明朝后期南京市面上有大量的巾帽、靴鞋等物正在制作

菏泽新起点服装有限公司怎么样?

菏泽新起点服装有限公司是2018-02-12在山东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马集镇李玉池村村南头。

菏泽新起点服装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1727MA3MPFK668,企业法人张林普,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菏泽新起点服装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服装、服饰、饰品、加工、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菏泽新起点服装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艺达集团是什么意思

主营家用纺织品、抽纱工艺品、刺绣面料、服装及坯布,具有年生产家用纺织品1000万件(套),刺绣面料1500万、服装600万件(套)、织造坯布5000万米的能力,产品外销以欧美市场为主导,内销在全国设立了400多个加盟专卖店。

艺达床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山东省名牌产品”,艺达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并实行了国际注册,覆盖美、英、法、德、意等14个国家。

2005年9年1日,集团生产的家纺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称号。

目前,艺达集团已成为长江以北唯一荣获“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殊荣的家纺企业。

编辑本段详细资料

2004年上半年,在文登市委市政府的促动和定陶县委县政府的拉动下,艺达集团从自身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对经营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确定在做好国外市场的同时,进军国内市场,经过对定陶县区域位置及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考察,集团董事会作出决定,在定陶县经济开发区投资1.8亿元,筹建占地面积18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山东艺达家纺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工艺床品、绗缝制品、棉絮制品三大类,百余个品种,万余个花色花样。

2004年底,一期厂房竣工。

2005年二期工程厂房建设及各项配套设施开始运营,新上各种先进专用设备1300台(套);家纺工业公司于2005年6月中旬投入生产,裁刷、电脑绣、缝制、整理、包装等各道工序员工已达2000多人;2005年8月份绗缝车间设备开始安装并投入生产,目前,除职工礼堂正在装修外,其它工程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整个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6000万元,员工总数2000人。

为加快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3月,在定陶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助力下,集团与昌邑荣源印染有限公司合资,在定陶县经济开发区建设以织布为主的菏泽荣达纺织有限公司。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其中设备投资2.3亿元,厂区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分别采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宽幅喷汽织机,比重各为50%,总装机1000台。

该项目自立项以来,工程进展十分顺利。

2005年4月份开工建设。

东西5000平方米的物流仓库2005后9月底投入使用,2005年10月底职工公寓、职工餐厅进入建设阶段。

现在,1#15000平方米的大车间于2005年12份竣工,2006年3月份进行车间内的设备安装,预计2006年4月份试生产;整个项目达产后以以形成年产特宽幅家纺用布5000万米,销售收入6亿元的生产能力,员工总数2000人。

项目的成功动作,品牌的不断传播,大大提升了艺达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05年5月21日,菏泽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艺达家纺为龙头,打造6平方公里的中国江北最大的家纺生产基地”的发展规划。

市委市政府领导两次亲临我家纺工业园现场办公,指导家纺城的动作。

领导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厚爱,为我集团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根据菏泽市委市政府和定陶县委县政府的规划目标,结合我集团的发展和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快产业链延伸步伐,做好家纺城建设的配套服务,集团2005年9月20日与定陶县政府签约,在艺达家纺、荣达纺织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新上马三个项目:第一、投资2.1亿元建设山东艺达棉纺有限公司。

该项目占地18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其中土建投资8000万元,生产设备投资1.25亿元,配套设备投资500万元。

达产后可年产面纱12万绽,并形成5亿元的生产销售规模,利税5000万元。

第二、投资1.3亿元建设山东艺达包装辅料有限公司。

该项目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达产后可形成3亿元的生产销售规模,利税3000万元。

第三、投资1.5亿元建设山东艺达家纺技工培训基地。

该项目建设与棉纺有限公司建设同步进行。

项目占地1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该基地主要为集团内部和社会培养家纺行业所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它将成为我集团强化员工学习和培训,提升员工素质的功能区域之一。

通过相关配套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和具有艺达特色的市场运作模式,预计到2008年,基本形成集纺纱、织布、印染、、包装为一体的家纺产业链。

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形成30亿元的销售规模,到2010年可突破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5亿元,员工10000人,涉外人员1000人。

艺达家纺在今后3-5年内将形成同行业中规模实力最大、产业链最长的龙头企业,在行业中保持领先的发展优势。

同时,我集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积极借助菏泽市区域经济发展优势、集团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研发优势、服务优势,迅速抢占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全塑知名品牌的企业形象,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做的名副其实。

艺达集团是中国抽纱家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由文登艺达工业园和菏泽艺达工业园

两大工业园区组成。

厂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拥有员工248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68人。

企业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瑞士产HP—4040飞梭电脑彩绣机等大批先进生产设备,成为全国家纺行业中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企业。

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Oko—tex

standard

100等多项国际认证,并建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拥有50多个专利。

主营家用纺织品、抽纱工艺品、刺绣面料服装及坯布,具有年生产家用纺织品1000万件(套)、抽纱工艺品600万件(套)、刺绣面料1500万、服装600万件(套)、织造坯布5000万米的生产能力。

产品外销以欧美市场为主导,内销在国内设立了400多家加盟专卖店,今后每年还将以增开专卖店100家的速度,逐步覆盖全国。

艺达集团名列“中国家用纺织品出口百强企业”、“中国家用纺织品常务执行理事单位”、“山东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

艺达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山东省名牌产品”,并在“2004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奖赛”中荣获银奖。

“艺达”

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实行了国际注册,覆盖美、英、法、德、意等14个国家。

集团董事长王金广同志荣获“全国百名质量管理先进个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山东省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

党和国家***、、宋健等多次来集团视察,给予企业及产品以很高的评价。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企业,全面展示了艺达集团作为中国工艺家纺名城领军企业的风采。

艺达涌潮大海涌动着蓝色的波涛,她孕育着生命;当汹涌的海潮拍打着海岸,无际的期盼正推崇着希望冉冉升起。

在美丽的黄海之滨,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矗立着一座“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

艺达集团这颗镶嵌在中国工艺家纺名城上的璀璨明珠,正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海陆空交通从一开始就拉近了艺达与世界的距离。

集团所在地距威海港仅25公里,离威海机场15公里,烟威、青威高速横贯而过。

艺达集团以其大气磅礴的发展态势,成为全国工艺家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

企业由艺达文登工业园和艺达菏泽工业园两大园区组成。

厂区总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拥有员工10000多人。

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等多项国际认证,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拥有50多个专利。

艺达集团名列“中国家用纺织品出口百强企业”,荣获了“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艺达家纺被评为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艺达”

商标实行了国际注册。

从手绣到机绣,家纺行业迈入了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新时代。

面对中国加入WTO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和行业内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的新困境,艺达集团率先突围,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先后引进了60多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梭电脑绣花机,购置了800台多头电脑绣花机、360台特宽幅喷汽式织机和480台剑杆织机及大批配套设备,成为了全国同行业中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企业。

海纳百川,艺达集团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集团的中、高级职员已有6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英语达到四级以上的有100多人。

艺达集团处处实践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多座后勤服务大楼,按照星级宾馆的标准,分别设置了普通间、标准间、套间;建设了标准化大型餐厅;建起了职工文化礼堂。

同时还配设了图书室、培训中心等多处公共文化场所。

一应俱全的生活条件、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让职工切实感受到家的舒适和温馨。

艺达家纺始终追求完美。

大批专业设计人员,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立友的率领下,以开放融会的设计理念,传承鲁绣文化的精髓,结合欧美时尚流行元素,将源远流长的鲁绣工艺发扬光大并赋予了生机与活力。

高新生产设备,千变万化的针法,演绎出精彩的生活之美。

开发的以绣花四件套为主打的件套系列,以及夏凉被、棉被等被类系列产品,不仅凝聚着工艺技术创新的成果,更体现了艺达家纺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让完美的艺术品走入寻常百姓家。

服务大众、创新生活,倡导“健康睡眠新理念”,成就了艺达家纺这个与时俱进的品牌。

艺达家纺荣膺中国名牌众望所归。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2004

年艺达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东西对接、突破菏泽”的号召,投资10亿元兴建艺达菏泽工业园。

园区东西长两公里,占地两千亩。

由艺达家纺、荣达纺织、艺达棉纺、技工培训中心、包装辅料、利友床品、棉品区、床品区八大厂区组成。

2006年,工业园一期工程结束并全面投产,扩建工程已全面展开。

按四星级标准建设的经贸培训中心正式营业。

经过艺达广大干部职工与当地建设者的共同奋斗,仅用两年的时间,在西部广阔的平原上建起了一个新艺达。

艺达菏泽工业园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李建国,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东辉等领导先后视察工业园,对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艺达菏泽工业园已经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工业旅游的一大亮点。

2007年2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艺达集团建设菏泽工业园进行了长达1分钟的报道;4月27日全国纺织床品企业品牌与发展交流会在艺达菏泽工业园召开,与会代表对“艺达现象”进行了深入研讨。

艺达菏泽工业园正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成为菏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艺达集团正描绘着宏伟的发展蓝图。

以艺达文登总部为贸易中心、技术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高新生产设备聚集区;以艺达菏泽工业园为产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的经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实现了东西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预计到2008年,企业将形成纺纱、织布、、包装等一整套的家纺产业链,达到30亿元的销售规模。

加大投入、延伸产业链,艺达集团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继续保持同行业中规模实力最大、产业链最长的龙头地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艺达集团正迎着朝阳,迎着希望,扬帆远航。

艺达集团是中国工艺家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由艺达文登工业园和艺达菏泽工业园两大园区组成。

厂区总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拥有员工8000人,其中农民工3500人。

企业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Oko-Tex

standard

100等多项国际认证,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拥有50多个专利。

集团名列“中国家用纺织品出口百强企业”。

先后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艺达家纺被评为

“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

多年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坚持以良好的用工环境吸引人,以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留住人,以抓内部要素破解外部难题;在现阶段普遍面临招工难的情况下,该企业较好地保障了用工需求。

一、加大技术革新力度,降低劳动强度。

家纺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是这个行业的显著特点。

因此,多数年轻人不愿选择这个行业,有的即便选择了,也是上岗不爱岗,入厂不爱厂。

针对这一现状,该公司以提高职工收入、减轻职工劳动强度为切入点,切实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早在2000年,公司就提出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的发展思路,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投资1.5亿元,从瑞士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梭电脑绣花机等大批先进生产设备,每台设备价值300多万元,相当于过去1048台普通万能机的工作性能,并且只需3人作即可。

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每年技改投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

为加快技术进步,公司还建起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结合生产实际创新工艺,减少工序,降低生产成本。

这为企业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待遇创造了条件。

工人的月平均收入由原来的五、六百元迅速超过了千元,部分工人近2000元,有的超过了3000元,2006年,企业一线职工的年平均收入达到14000多元,社会上的很多熟练机工慕名来企业求职。

二、创建温馨和谐环境,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为营造舒心的用工环境,公司从长远出发,不断满足职工吃住等一些基本要求。

在吃饭方面,公司修建了大型的标准化餐厅让职工享受餐馆化服务,每天饭菜有二十多个花样,每周都推出一个创新菜,通过实行公开采购价格等方式,让职工花少钱吃好饭。

在信的方面,一方面,积极为已婚职工解决住房问题。

几年来,企业先后为职工兴建和购置家属宿舍600多套,并以此作为福利周转房,为职工所用。

职工只要结婚就有房住,解决了职工最大的后顾之忧。

现阶段,不仅满足了已婚和大龄未婚职工的住房需求,而且,中高级职员还可以为自己的父母申请一套住房。

另一方面,改善未婚员工的食宿条件,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了多座单职工公寓大楼,内设普通间、标准间、套间,配备了席梦思床、外线电话、闭路电视、热水器、衣柜、写字台等生活设施,实行宾馆化管理。

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企业还兴建了图书室、娱乐室、形体练功房、电教室、大礼堂等文化场所,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企业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三、以温情感染员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

企业领导事事处处关心职工,对经济上遇到困难的职工,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姜爱华是公司兼并企业中的一名职工,她的女儿患有先天,多年来因缺钱一直没进行有效。

企业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发动职工献爱心,捐助了4万多元,让其为做了手术,使其身体很快康复。

在艺达不存在农民工,职工的工资和福利等各方面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春节期间,路途远的职工回家探亲还给予路费补助。

2004年企业在菏泽投资建厂,从当地农村招收了一批新职工,其中一年轻女工梁华桃,由于家里生活贫困买不起一件像样的衣服,总怕被别人瞧不起,公司董事长王金广得知此事后,特意领着小梁去了菏泽市最大的一家商场,给她买了一套得体的新衣服和一大堆零食,让小梁很感动。

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文的关怀,让很多人向往艺达,留恋艺达。

2006年2月,艺达菏泽工业园在招工仅一天,前来报名应聘的人数就突破1000人。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爱岗位爱技术。

一方面,投资硬环境建设。

几年来,公司先后投资三百多万元兴建了多处电教培训室,购置了二百多台微机,全部上了宽带网。

在培训中心的组织下,企业每周拿出两个晚上的时间进行各类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培训,全面提高了员工素质。

另一方面,制定积极政策。

以“小发明,小革新”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的创新行动。

仅2005年公司就组织开展了近百项小革新、小发明,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0多万元。

同时,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劳动竞赛,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活动。

上述活动的开展,使一大批一线员工脱颖而出,并被选拔到了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上。

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被焕发出来,越来越多的员工摒弃了把自己视为打工者的观念,从此把职业当成了事业干,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总之,艺达集团通过不断优化用工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定陶鼎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定陶鼎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2016-02-24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张湾镇湾子张村009号。

定陶鼎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1727MA3C6MAXXL,企业法人李盼高,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定陶鼎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网上销售:家具饰品销售、木制工艺品销售、工艺品摆件、铁制工艺品、陶瓷工艺品、烤漆工艺品销售、家具鞋帽、服装、日用百货、装饰材料、纺织品、办公用品、小食品、汽车装饰、汽车配件、化妆品、保健品、儿童玩具(不得从事增值电信、金融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定陶鼎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定陶县念之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定陶县念之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2015-12-25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兴华路中段**院东临。

定陶县念之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1727MA3C4QU90W,企业法人刘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定陶县念之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网上经营:家俱、服装、箱包、鞋、预包装食品、装饰品销售(不得从事增值金融、电信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定陶县念之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菏泽市定陶区梦之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菏泽市定陶区梦之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2018-06-22在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菏泽市定陶区张湾镇湾子张行政村湾子张村382号。

菏泽市定陶区梦之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1727MA3M1P7438,企业法人李卫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菏泽市定陶区梦之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网上销售:木制工艺品、服装、家居装饰、电子配件、五金电料、农副产品、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菏泽市定陶区梦之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